摘要:11月1日上午,位于丛台区滏阳河与北湖交汇处附近的丛台区西部生态补水泵站院内喜气盈盈,西部生态补水工程通水仪式在此举行。自2019年9月工程启动以来,丛台区人经过13个月400个昼夜的连续奋战,实现了从“滏水东流”到“滏水西引”造福群众的目...
11月1日上午,位于丛台区滏阳河与北湖交汇处附近的丛台区西部生态补水泵站院内喜气盈盈,西部生态补水工程通水仪式在此举行。自2019年9月工程启动以来,丛台区人经过13个月400个昼夜的连续奋战,实现了从“滏水东流”到“滏水西引”造福群众的目标。
丛台区委书记李学军说,西部生态补水工程对缓解西部干旱缺水、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
一条引水“生命线”,补齐西部地区水资源“短板”
11月2号,记者在补水泵站内看到,几台设备正在运行,滏阳河水通过泵站,被引到地下铺设的输水管道内。输水管道一路西行,最终到达紫山脚下的三陵乡陈窑村东南。出水口处一股清流源源流淌,进入沟渠、水库。
生态兴则文明兴。紫山坐落于丛台区西北部,自古碧水环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然、经济等因素的影响,紫山周边淡水资源逐渐减少。如何破解“水困局”,开创丛台西部水生态、水文明新局面?丛台区委、区政府在前期广泛调研、深入论证的基础上,顺应民意、大胆决策,于2019年9月启动西部生态补水工程。
一条逆行“调水线”,见证丛台人扎实的工作作风
管线距离长、施工难度大,引水工程的设计建设极具难度。
水往低处流,然而,我市地形东低西高,要想让城区西部得到滏阳河水的滋润,必须提水近160米。工程路段地形和地质结构复杂多变,管线设计压力须达2.6兆帕,除了开挖直埋方式外,还要采取扩孔拉管的方式定向穿越中华大街、输元河、107国道、南水北调总干渠等重要部位,途径河滩地、岩石层、膨润土等不稳定地质,项目施工风险之大、精度要求之高十分罕见。
“滏水西引”管线全长约16.4公里,横跨北湖公园、三陵乡等3个乡镇15个村,前期仅迁坟数量就达200多座,涉及京广铁路、南水北调、国防光缆、青兰高速、石油管线等专项穿越节点,且需对接协调北京铁路局、水利部等多个国家部委和省市部门。这是丛台区实施的横跨区域最广、协调难度最大的项目。该项目还克服了疫情影响、施工人员短缺、建筑材料设备不足等因素。
丛台区紫山办主任吴鹏的办公室里有一块“小黑板”,倒排工期表、引水作战图、每日进度、完成情况等一一记录在上——正是这些努力保证了工程的按时通水。10月份以来,为抢抓施工有利时节,吴鹏带领丛台区紫山办全体人员取消休假,项目工作组全力以赴抢工期、抓进度、保质量。如今,工作人员卫雅斌登上蓄水库区,看到自己洒下的汗水变成波光粼粼的湖水,觉得受的累都值了。
一条靓丽“生态线”,全力实现以水惠民、以水兴业
“滏水西引”输水管线日供水(峰值)3万立方米,受益面积为邯西生态示范区全域60平方公里。为满足广大群众用水,该区加快推进西部生态水网建设,铺设输水管网、修复自然坑塘、疏通现有沟渠,真正让西部乡村受益。
三陵乡西陶庄村民张奉林告诉记者,没通水之前他就去看过沟渠,水来了又去看过多次,“种地缺水的问题解决了”。吴鹏说,以前紫山区域严重缺水,这股水不仅为紫山和大磨山景区带来了勃勃生机,更能够润泽附近13万居民。
目前,丛台区在优先解决重点节点用水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水系全覆盖规划方案,最大限度扩大水系受益面积。丛台区将坚持民生至上理念,管好用好这一宝贵的水资源,使其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记者孟令卫通讯员宋会娱)
来源:邯郸日报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